云南省重化工业转型升级实施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意见》(云发〔2014〕20号),进一步加快重化工业转型升级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重化工业发展现状
依托矿产电力资源优势,推进矿电结合,以黑色、有色、化工、建材为主的重化工业已发展成为特色优势产业。大企业集团龙头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产业集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工艺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高,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成效日趋明显,在带动就业、增加税收、培育和集聚一大批高技术人才的同时,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2013年,全省重化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及占全国产量比重分别为:粗钢1885万吨,占2.4%。十种有色金属300.4万吨,占7.5%。黄磷57万吨,占60%。电石56万吨,占2.5%。化肥338万吨(折纯),占4.7%。焦炭1732万吨,占3.6%。水泥9009万吨,占3.7%。平板玻璃997万重量箱,占1.3%。工业硅49.2万吨,占34%。重化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69.6亿元,占全省非电力工业投资47.9%。淘汰各类落后装备产能340万吨。全省规划由27家粗钢生产企业整合成5家的目标基本实现,前7家企业水泥熟料产能占全省总产能52.3%,钢铁、水泥行业兼并联合重组取得实质性进展。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096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1.6%,在全省工业结构中处领先地位。其中,黑色金属产业243.5亿元,占7%。有色金属产业451.7亿元,占13%。化工(含焦化)产业230.4亿元,占6.7%。建筑材料产业170.5亿元,占4.9%。
重化工业在不断调整中发展,但总体规模小、市场主体弱、竞争力不强,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创新能力不足、产业体系不健全,部分产能过剩、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等结构性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2013年,十种有色金属就地实现深加工70万吨,仅占总产量23%。规模以上重化工业耗能5710万吨标准煤,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能耗的84.6%。规模以上重化工业单位增加值耗能5.21吨标准煤/万元,是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值的2.6倍。新的发展时期和要求,使重化工业转型升级的任务十分紧迫。
二、重化工业转型升级总体要求
(一)总体思路
以省委九届八次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有扶有控、做强做优、彰显特色、绿色发展”和“坚持有实力的大企业集团适度开发、坚持生态开采、坚持节能减排达到最好水平、坚持延长产业链的精细化新型化发展方向”的要求,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清洁水电能源为载体,以先进适用技术为支撑,积极承接产业梯度转移,优先发展“水电铝”和硅产业,巩固提升有色金属产业,适度发展黑色金属产业,调整优化传统化工产业,优化发展新型建材产业,谋划发展金属新材料产业,培育发展小金属产业。推动重化工业向资源保障度高、产业结构合理、产业体系健全、企业竞争力强、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清洁载能产业转变。
(二)基本原则
优化配置,生态开采。鼓励有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的大企业集团优先整合和适度开发优质资源,规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按照“谁开采、谁修复”、“宜耕则耕、宜林则林”的总体要求,对矿产资源开发后进行生态补偿、生态修复,生态化开发矿产资源。
控制总量,节能减排。以满足省内及周边区域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控制重化工产品规模,实现有序竞争。以资源能源高效利用为基础,以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清洁生产、提升企业竞争力为目标,构建互为支撑、高效利用、节能减排、环境友好的重化工业发展体系,严禁建设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重化工项目。
创新驱动,延伸发展。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着力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和共性基础技术,开发重化工产品深加工工艺,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及节能减排需求。加快研发和引进先进适用技术,不断延伸产业链,开发适销对路产品,促进重化工产品向精细化、新型化方向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
集约集群,两化融合。根据资源、能源及区位交通条件,集中建设一批重化工产业集群。通过集群化发展,在发挥重化工业规模效应的同时,促进产业技术装备和节能减排水平提高,带动配套产业发展。发挥计算机模拟仿真、智能控制等信息化技术在冶炼、深加工、节能减排等环节的关键作用,提高重化工业智能化和管理信息化水平。
(三)转型升级目标
2020年,基本形成“矿产-水电-冶炼-加工”及应用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建成技术装备先进、产能规模适度、产品规格齐全、节能减排达标、资源综合利用、循环耦合发展的重化工产业体系,成为国内重要的清洁载能产业基地。
经济效益。2017年,全省重化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000亿元,工业增加值1500亿元。202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00亿元,工业增加值2600亿元。
产品结构。2017年,全省重化工产品省内深加工率达到40%,新材料产业销售收入从2013年的780亿元增加到16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2020年,重化工产品省内深加工率达到60%,新材料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28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节能减排。2017年,全省50%重化工企业的先进适用节能减排设施配套完善,万元增加值能耗较2013年下降11.5%。2020年,全省80%重化工企业的先进适用节能减排设施配套完善,万元增加值能耗较2017年下降9%。污染物排放全面实现控制目标。
技术创新。2017年,新增国家级研发平台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5个,30%以上企业建立技术中心或研发机构。2020年,再新增国家级研发平台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5个,50%以上企业建立技术中心或研发机构。企业专利授权年均增长25%以上。
规范发展。2017年,50%以上重化工企业通过行业准入或规范公告,2020年达到80%以上。
三、重点产业转型升级方向
清洁载能产业具有产业载能性、环境友好性、成本可控性和技术先进性内涵特征,是重化工业转型升级的总体方向。同时根据各产业特点,区别对待,分类推进重点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一)优先发展“水电铝”和硅产业
水电铝—以龙头企业为主体整合全省铝土矿资源,并以先进成熟的铝土矿开发和氧化铝生产工艺技术装备,进一步提高周边及省内铝土矿开发和氧化铝生产能力。加快“桂铝入滇”步伐,强化水电铝产业发展原料保障基础。积极构建水电清洁能源就地转化利用市场化价格机制,引导国内电解铝产能和精深加工技术资本有序向云南转移。重点支持发展以连续铸轧、铸锭热轧和哈兹莱特连铸连轧为重点的铝板带箔产业链,以铸造铝合金、车用铝合金轮毂为重点的铸造产业链和铝型材、铝线材产业链。
硅产业—鼓励中小水电和硅矿资源富集区域集中集约建设硅产业园,不断完善硅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密闭大炉型和余热余压应用技术,提高工业硅生产装备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快木质炭还原剂替代品研发,逐年降低木质炭还原剂用量直至取缔。以工业硅分级利用为基础,重点支持发展以太阳能级多晶硅、单晶硅为材料的光伏产业,以电子级多晶硅、单晶硅为材料的半导体和电子元器件产业,以有机硅为材料的有机硅下游产业。
(二)巩固提升传统有色产业
积极推动境外资源勘探,加快境外资源开发项目和基地建设。引导各类风险地质勘查资金,进一步加强成矿区带普查与勘探投入,鼓励现有矿山主体企业投入实施“探边摸底增储”工程。
积极研发轻质、高强、大规格、耐高温、耐腐蚀、低成本、高性能合金材料,加快推进金属动力能源产业化进程,延伸产业链,集中建设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基地。规范有色金属二次资源回收利用市场,规模化建设有色金属再生基地。鼓励发展电力电气、交通运输等行业用铜产业链,进一步拓展高效节能铸铜转子、高强高导新型铜合金接触导线等高技术含量产品发展空间,适时发展铜板带箔及复合材料。
(三)适度发展黑色金属产业
深化黑色金属矿产资源开发整顿整合,规范开采秩序。研究开发难选冶铁矿资源加工利用技术,积极探索开发利用周边铁矿资源有效途径和方式,保障钢铁产业发展需求。
以推进建筑钢材升级换代和多元化产品发展为重点,统筹考虑淘汰落后、技术进步、装备升级和节能减排,继续深化钢铁企业集团兼并重组,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积极探索利用境外矿产、能源和市场,在滇西边境一线发展钢铁产业,适度发展非高炉还原炼铁技术项目。加快发展不锈钢及不锈钢复合材、高强钢和钒钛资源综合利用步伐,持续推进铁合金等配套产业整合升级改造。
(四)调整优化传统化工产业
煤化工—推进煤气化“云煤技术”推广应用和改造升级。加快建设乙二醇产业化项目,为延伸石油炼化副产物利用配套。谋划建设大甲醇装置,为发展烯烃产业集群提供条件。以寻甸先锋清洁能源试验示范项目为基础,积极推进昭通褐煤资源开发利用,发展煤制油和煤制天然气产业链。
(五)优化发展新型建材产业
依托非金属矿产集中地,统筹规划,培育发展无机非金属功能材料;严格准入,建设非金属矿产深加工产业基地。持续推进建筑装饰天然及人造石材产业体系建设,进一步扩大石头纸生产及应用规模,加快玄武岩纤维产业化基地建设,推进发展碳化硅新型不定型耐火材料、碳化硅纤维、新型玻璃纤维等新材料产品,夯实硅藻土、高岭土等精细化利用产业化基础,形成一批特色产业集聚区。
(六)谋划发展金属新材料产业
加强技术科研能力,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提升科研转化效率,延伸金属精深加工产业链。大力发展新型功能材料,重点开发铂族、锗、铟、金等稀贵金属为基材的新型电子信息材料、催化材料、半导体材料。加快发展先进结构材料,重点开发高性能铝合金、高性能钛合金、大型钛板、带、棒、材等高强轻型合金材料,以及高效节能铸铜转子等高端金属结构材料。
(七)培育发展小金属产业
深化黄金矿产资源整顿整合,推进黄金矿产向优势企业集中,并通过优势企业实现绿色生态、数字化黄金矿产开发。以黄金龙头企业为主体,全省集中建设3个黄金精炼及深加工生产基地。鼓励各类主体投资黄金饰品加工及金基新材料产业。“多品种、小批量”发展铂族金属材料,重点发展功能材料、微电子及信息材料、高纯材料,配套发展贵金属下游产品。集中布局发展锗产业,重点推进发展锗红外光学产品、锗光伏产品、锗高端专用材料及器件等,把昆明建设成为集高科技研发平台和高附加值产品深加工基地为一体的国家锗材料基地。
- [责任编辑:tianxiao]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