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调研结束之际,朱继民接受了《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闻和《甘肃日报》记者的联合采访。
记者:调研之后,您如何评价酒钢尝试的产业耦合发展模式?
朱继民:酒钢处在我国中西结合部的重要节点,能源资源极为丰富,如何利用这些资源发展自己是关键。酒钢恰恰是在这些方面探索转型发展的道路,这就是别的企业不具备的优势。酒钢处于内陆,区域用钢量有限,要想扩大钢铁规模必须远距离运输。所以,受区位影响,酒钢不能过于扩大规模,钢铁规模过大反而会变成他们的劣势。酒钢要通过区位比较,综合分析来研究自身的发展定位问题,从而取得比较优势。
通过近几天在酒钢的调研,我从三方面对酒钢有了新的认识。
第一,如何在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真正成为一个重要节点,这是酒钢人当前思考最多的问题。酒钢始终站在国家大局上来考虑自身定位与发展问题,这一点对我有强烈震撼。我认为,贯彻国家战略决策,加快实施多产业耦合循环发展,形成很强的经济体,酒钢是大有作为的。酒钢这样一个有着50多年历史的老工业基地,工业体系完备,经济体量庞大,加上很好的能源、资源优势、交通优势、区位优势,完全有可能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连接东西部地区的重要经济节点。
第二,通过新能源的发展,带动高载能、高价值含量的产业,打造新的业态,酒钢的探索对优化我国东西部地区产业布局,将起到积极作用。我国东部地区缺少能源,靠西部地区供给。那么,西部地区的企业如何发挥能源转换的优势,承接中东部地区高耗能产业的转移,或生产高载能、高价值的产品,来替代东部地区一些高载能的企业,对加快促进我国经济布局的调整具有重大意义。现在,酒钢已经开始走上这条道路,他们加快发展风电、光电和煤电能源产业,把嘉峪关变成一个能源转换中心,迈出了很重要的一步。酒钢利用自身优势,发展能源、铝业、钢铁,再加上煤的提质利用,促进多个产业的有机耦合,并且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第三,甘肃已经成为国家批准的全国唯一的循环经济示范省,酒钢正在建设自己的钢铁循环经济产业园、“风光煤电铝”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园和煤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这会对落实全省发展战略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立足现有地区发展循环经济,酒钢在这方面已经开始技术研发。酒钢在产业联动耦合发展、经济循环发展、绿色高效发展、资源优势互补发展等方面做出大胆探索,有些已经见到了成效。我相信,只要国家和地方对循环经济发展、多产业联动发展给予必要支持,酒钢一定会做出示范,成为落实国家战略的一个先行企业。
记者:酒钢在探索产业耦合发展方面应遵循哪些路径?您如何看待东西部产业合理布局?
朱继民:我给酒钢领导算了一笔账,1吨铝的价值大体上等于5吨钢的价值。从国家层面来讲,铝业遍布全国,产业布局是否合理,值得思考。只有在布局合理条件下,我国才能取得经济发展的效益。西部地区的能源要往东部地区输送,输送过程中必然要造成损耗。从长远来看,东部地区应主要发展比较高端的制造业,而不应再发展高耗能的产业。酒钢恰恰处在中西部地区结合点上,如果我们实现能源的转换,即向东部地区输送能源又输送高附加值产品,使东西部地区的产品合理调整、分工,那么对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都是有利的。
像发展新能源产业,由于铝生产要消耗大量电力,酒钢通过综合发展火电、风电、光电,既发展了铝业,又带动了清洁能源的利用,就此来讲,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更具有优势。
酒钢现在进行的煤炭分质利用项目,走的是清洁煤消费的道路,非常值得我们研究。煤如何清洁?就是把煤中的硫、油、气脱离出来,使它变成化工产品和新的能源产品,这些煤得到净化之后运用到碳素、能源等行业,实现了资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如果酒钢探索煤的高效清洁利用成功了,对国家能源战略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我们这个煤炭大国走清洁能源的道路将起到促进作用。
记者:您认为酒钢的产业耦合发展模式未来的前景如何?
朱继民:从道理上来讲,只要是创新就必然有突破;要突破就必然要打破一些束缚和一些制约,我们国家目前存在的一些体制性问题,恰恰是中央现在下决心要改变的。我相信,将来财政体制、依靠市场配置资源的体制、电力体制都将进行改革。我们率先做出创新了,恰恰就适应了这种改革趋势。企业只要符合国家发展的要求走出成功的、正确的道路,就不要有太多的顾忌,如果顾忌太多就什么也不能创造。
我认为,循环经济发展和新的业态的产生,新的庞大经济体的成长,只有酒钢这样大的企业集团才能实现,所以我们应该支持这样的企业发展。如果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能够出现像酒钢这样一些不同的大的产业集团,都形成一些经济基点,那么“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要素的流入,发展质量的提升,对改善西部人民的生活水平等方面都具有大的价值。
现在酒钢把产业耦合发展这条路走扎实了,对未来发展是很有价值和意义的。但酒钢能否真正走成这条道路,确实需要企业上上下下统一思想,自觉承担起先行先试的责任和使命。在酒钢先行先试的过程当中,各级政府、金融、财政等各方面,都需要提供各种必要条件和政策支持。
记者:新常态下,钢铁行业遇到了巨大的挑战,未来钢企发展应如何适应这一新形势?
朱继民:改革开放之后,我国钢铁工业获得了高速发展,这种发展带来的问题和积累的矛盾,在新常态下已经暴露出来了。一是产能过剩。根据统计,我国钢铁产能目前已经达到11亿吨左右,产能过剩带来恶性竞争。二是产业集中度太低。我们国家现在大大小小四五百家钢铁企业,大家认为好的结构都一起往上调,这样就造成结构效益体现不出来,而且产业集中度低,企业缺乏在市场上的良性竞争和话语权。三是我们在长期的发展中过于注重数量的扩张,企业没有依靠自身竞争能力的增强来获得市场地位,当前企业的竞争不仅体现在数量和品种上,提高服务的价值含量也是行业面临的问题。四是前些年我们国家由于钢铁数量增长过快,对铁矿石的依赖性太强,对进口矿依赖大约占70%,除了今年矿价有所下降以外,基本上企业的盈利都被铁矿石的上涨“吃掉”了。
钢铁企业如何面对新常态,是整个行业需要思考的问题。新常态下,我们不能把眼光放在短期利益上,需要面向长远来思考企业的发展定位问题,思考企业自身的活力如何通过改革来释放的问题,思考通过产业的优势来发展相关多元产业的问题。我过去也讲过,钢铁企业适应新常态,要从注重扩大产能的规模化发展转为注重品种质量提升的高质量发展,从注重产量效益的增长模式转为注重综合效益提升的增长模式,从注重提高产品竞争力转向同时注重综合竞争力的改革、优化和提升,从注重硬实力的打造转向更加注重软实力的提升,从注重国内发展转为开始谋划实施国际化发展,并不断探索企业间、产业间新的合作模式。(中国冶金报)
- [责任编辑:Sophie]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