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伏劫难:为何屡被欧美双反夹击

中国光伏劫难:为何屡被欧美双反夹击

  • 2014年12月11日 09:15
  • 来源:中国铁合金网

  • 0
  • 关键字:硅 金属硅
[导读]近些年,中国光伏产业正处于一个最好的发展时期,同时也处于一个最坏的发展时期。

近些年,中国光伏产业正处于一个最好的发展时期,同时也处于一个最坏的发展时期。中国的光伏产业“好”是因为本身是一个环保、绿色的朝阳产业,一直以来,光伏发电已成为多地政府和企业抢占低碳经济制高点的重要内容。“坏”是因为中国光伏海外销售屡遭“劫难”,深究中国光伏在海外屡遭双反劫难的原因,其中有中国企业陷入低利润回报、低成本竞争的畸形发展模式,也有来自美国政府及光伏企业的反击。

  美国加拿大“夹击”中国光伏

  根据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官方网站显示,中美“双反”(反倾销、反补贴)相关调查已进入“终结”阶段,其已于10月14日重新展开相关的问卷调查,此后将举办公听会等必要程序,美国商务部预计于2014年12月11日公布对华光伏产品反倾销、反补贴的终裁结果。

  此次双反调查并不是美国对中国发起的第一轮光伏产品“双反”调查,早在2011年10月19日,德国光伏企业太阳能世界公司的美国分公司(Solar World)联合其他6家生产商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与美国商务部提出申请,要求对中国出口的太阳能光伏产品进行双反调查。美国商务部于2012年10月裁定对中国光伏产品及组件征收18.32%~249.96%的反倾销税,以及14.78%~15.97%的反补贴税;同年11月,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通过此项裁定,做出最终裁决。

  今年1月23日,美国商务部又宣布,对从中国内地进口的晶体硅光伏产品发起第二轮“双反”调查,同时对从中国台湾地区进口的晶体硅光伏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而且此次调查产品范围从“晶体硅光伏电池”扩大到了“晶体硅光伏产品”,包括电池、组件、层压材料、太阳能电池板等。

  今年6月3日,美国商务部再次裁定,初步认定从中国进口的晶体硅光伏产品存在补贴行为,要求对35.2%的中国产太阳能电池板征收额外进口关税,这也标志着2012年以来光伏业贸易战的进一步升级。按照美国对华光伏二次“双反”计划,美国商务部会在今年12月11日公布对华光伏产品的终裁结果。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美国对华光伏“双反”还未解决,来自加拿大的光伏 “双反”又来袭。12月5日,加拿大边境服务局(CBSA)宣布,正式启动对来自中国的晶硅光伏组件和层压件产品“反补贴、反倾销”调查。

  提起“双反”调查的企业,是加拿大的光伏生产商EclipsallEnergyCorporation,HelieneInc.,SilfabOntarioInc.和SolgateInc.他们在今年10月1日代表加拿大光伏组件和层压件生产商,向CBSA申请要求对来自中国的这两类产品启动“双反”调查。被调查产品是:原产于或出口自中国的光伏组件和层压件,包括其他共同运输或包装的层压件;由非晶硅、碲化镉或铜铟镓硒制造的薄膜晶体硅产品。

  申请人要求对华光伏产品“双反”的理由是,因中国的补贴和倾销,导致加拿大企业损失和失去市场份额,减少就业、破产或倒闭。加拿大国际贸易法庭将在2015年2月3日前核实上述情况,于2015年3月5日进行初裁。

  据媒体报道,此次对中国光伏企业双反调查,或引发最为严重的后果:致使其他国家效仿,或者限制中国企业的出口。

  中国光伏“大路货”引发双反?

  中国光伏产业被欧美双反调查,不能简单地通过表面现象来进行认定,也不能简单地认定中国的光伏企业没有问题。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光伏产业成熟度日益完善,是光伏产业步入低利润回报、低成本竞争的“传统化”特征的根本原因。而这也是导致欧美国家双反的一大诱因。

  产业成熟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光伏产业生产线所用装备已“普通化”,2008年之前建一条生产线要选配哪些装备还是“商业机密”,而现在光伏生产装备已经“花钱就能买到”;二是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之间已高度“匹配”,且都出现了产能过剩。

  中国光伏产业联盟产业研究部王世江对媒体指出,电池片的光电转换率是衡量光伏电池组件性能的核心指标,也是降低成本的重要手段,1%的提升能够带动成本7%的下降。,目前无论是行业龙头企业,还是名不见经传的中小企业,在该指标上并没有明显的差距。

  不仅科技含量没有拉开差距,中国光伏电池组件在产品设计方面也缺乏差异,外观大多雷同。

  在苏州阿特斯、河北英利、江西赛维等国内光伏龙头企业,主打产品均是约1.5平方米的铝框光伏组件,整体呈深蓝色,外观上十分接近。此类产品虽被细分成了多种规格,但细看产品说明,性能差别有限。而在中小光伏企业,往往只有一种“大路货”打市场。

  自2007年起,中国光伏元件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且生产成本下降速度居于首位。由此,中国光伏元件价格一直是全球市场的风向标。在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全行业在价格上“一路走到黑”,最终招致“双反”。

  “之所以对中国理直气壮地提出双反 ,是美国国内需求不足。”一位知名光伏企业高管介绍说,“中国光伏产业下游发展迅猛,美国对中国市场高度依赖。”

  双反:来自美国的反击

  新能源产业是美国总统奥巴马任期内最想发展的产业之一,并曾坦言“不想丢掉美国在新能源市场的领先地位”。但伴随奥巴马大力布局新能源产业的,是中国光伏产业的崛起--不管是上游多晶硅,下游太阳能面板组件等领域,中国总是全球不可忽视的“力量”。

  2012年10月10日,经过一年多的拉锯战,美国商务部公布了对中国太阳能反倾销补贴终裁结果,认定中国大陆光伏制造商向美国出口的太阳能产品倾销幅度在18.32%至249.96%,接受可采取反补贴措施的补贴额度在14.78%到15.97%之间。也就是说,扣除重复计算的10.54%中国出口退税,美国将对中国光伏企业征收的合并双反关税在23.75%到254.66%,其中,天合光能的惩罚性关税最低,为23.75%,当时尚未申请破产的尚德电力为35.97%。

  让中国光伏产业部分人士“有些没想到”的是,欧盟去年对中国的光伏诉讼刚走,美国又卷土重来,且对中国的太阳能光伏产业链中的太阳能面板发起了“双反”调查。

  具体而言,分析指出称,中国制造商找到了方法规避2012年美国“双反”关税的方法,即使用在中国台湾生产的太阳能电池,然后再将组件辗转卖给美国。2012年的那轮“双反”中,台湾的企业免于受到美国的惩罚性关税。

  据媒体报道,当时‘双反’结果下来之后,不少企业研究了政策,会使用海外生产的方式避免巨额关税,委托中国台湾、马来西亚的公司生产,最后再出口到美国。

  现在,Solar World的目的就是将中国光伏产业“海外代工、规避关税”这条路也给堵上。美国官方部门也“欣然接受”了Solar World AG美洲公司的请求。

  中国一家太阳能光伏企业高层人士对媒体称,美国对中国光伏贸易战的做法“难言公平”。美国晶硅光伏制造业2008年后在当时的竞争中早已纷纷倒闭,大量的多晶硅只能外销,尤其是中国市场。

  • [责任编辑:tianxiao]

评论内容

请登录后评论!   登录   注册
请先登录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