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国内经济持续下行压力对我省以资源型、原材料类为主的工业体系带来了不小冲击。千方百计稳定增长,为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助力添彩;加快推进工业提质增效升级,积极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稳存量、育增量,更加注重技术创新、更加注重质量效率,成为去年工业发展的主旋律。
面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连续35个月持续负增长,天然气等生产要素价格持续攀升,以及生态环保、土地、金融等各方面要素制约趋紧的多重不利挑战,青海工业如何保增稳产,如何发挥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如何联手应对这样的困局?
一
创新,正是我省摆脱产能过剩困境的制胜法宝。它似一把削铁如泥的利器,是企业涅槃重生的一剂良药,也聚焦着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明确方向。
“一斤钢材不如一斤白菜的利润”是2014年钢材市场的真实写照,业内众多企业步履维艰,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青海百通高纯材料开发有限公司所书写的“2014年企业收入突破16亿”的“奇迹”。
说其“奇迹”也许有些夸张,但在严峻的外部形势下,能有如此成就实属不易。
“公司自创立至今坚持在科研方面投入大量人力与物力,因为我们知道今后的市场竞争必定是科技创新的竞争。” 公司总经理王启明这样说。
无数次学习访问,从实验失败到再实验再失败……除了企业资金的支持,更有研发组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与智慧的考验。突破铁合金矿热炉余热发电技术这一世界科技的瓶颈,使得清洁生产得以实现;研究先进的冶炼技术,冶炼出高纯硅铁这一普通硅铁的高级形态,创造出年2200万元的纯利润;现在百通又在全力加快自身科技创新的步伐,努力实现公司全自动化的生产转变。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市场的倒逼机制中,诸多企业“牵手”科研院校,携手推进科技进步,推进产品高附加值的“诞生”,使得“产学研”得以较好结合,企业攻坚克难,一大批创新成果纷纷涌现出来。
如:产生利用光伏晶体硅加工废砂生产三氯氢硅方法等20项发明专利;
有了太阳能电池组件用玻璃吹扫装置等30项实用新型专利;
催生高海拔条件下生产高容量化成箔关键性技术研究等6项科技成果;
尿素间接法生产碳酸二甲酯成为国内首创;
二
我省积极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不仅提升了企业整体实力,提高了产能过剩行业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更是在调整结构,谋求长远发展上开拓了新的路子。
据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统计,去年我省在以科技创新化解产能过剩中取得以下成就:
电解铝行业,全面实施电解槽新型双阴极钢棒、低温高效电解、高阳极电流密度等先进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部分电解铝企业能耗、污染物排放等指标已达到了同行业领先水平;
水泥行业,全省11户具备条件的水泥企业中有9户完成了余热发电(利用)项目。盐湖海纳富氧燃烧技术试验项目年底前建成试运行;金鼎水泥等3户企业脱硝技术改造已完成;
钢铁行业,西宁特钢炼钢系统升级改造和轧钢系统小棒线项目已投入试生产,新建精品特钢大棒材生产线热负荷试车成功。
光伏行业,黄河公司新能源分公司富余氢气回收利用技改项目成功投运。
……
数字的变化是对我省以科技手段化解产能过剩的充分肯定。数字的变化同样表明我省在突围产能过剩困局时,多措并举的精准发力效果初显。
2014年10月我省正式出台了《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实施意见》,从七个方面推出了23条措施,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优化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配置。这是政府通过企业兼并重组来实现“强强联手”的具体举措,是推动电解铝、水泥、光伏等产业从“规模大”向“能力强”转变的必然选择。
“当公司决定被合并时许多员工都不理解,但现在看来我们的决策是正确的,包袱卸下了,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搞科研了,企业的竞争力也彰显了。”一家被兼并企业的负责人说。
我省大力开展电解铝、铁合金、水泥、光伏等产业板块整合重组,以政府主导、一企一策,积极引进国有经济,尊重企业择善而从之,加速培育一批企业集团,形成优强企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
眼下,内蒙古鄂尔多斯冶金集团已完成对青海百通和华晟铁合金的重组,青海水泥和青海新型建材工贸两户水泥企业分别委托第三方机构完成了资产评估;金鼎水泥、华夏水泥和泰宁水泥三户企业兼并重组工作正在协商推进。黄河水电新能源分公司与聚阳能硅业正在就收购事宜进行资产评估和商谈。
三
并购重组,市场因素是根本力量,通过企业独立判断、公平竞争来实现,那种拉郎配、以富济贫式的撮合,往往只能“做大”而不能“做强”。在审时度势、综合施策的前提下,政府正在用“无形的手”引导企业做强。
科技创新,兼并重组是对企业潜在动力的再培育,对一些没有竞争优势,挖掘不出潜能且不利于环境保护的企业,我省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和行动。
我省快拳猛出,针对不同行业特点,依据能耗、物耗及污染物等经济技术指标,分业施策,抓紧对标,对不符合标准企业亮出“红牌”,举起“黄牌”。去年一年,我省提前两年完成“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省内32.5复合水泥产量下降50.2%,淘汰落后产能27万吨,关闭小煤矿2处。
“拆除生产设备,每个盈利的企业都舍不得,但长痛不如短痛,在市场的倒逼机制下,为了改善环境、提质增效,许多企业主动提出拆除自家水泥落后生产线,其实这也是我们企业应该承担的责任,更利于今后的长远发展。”青海水泥协会会长李良说。
这一年间,省委、省政府坚决控制增量、优化存量,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市场为主导的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长效机制,精心谋划、总体部署,积极稳妥加以推进,上下齐心使得我省化解产能过剩的进程快马加鞭,成效显著。此时,一年的工作已经结束,我们交出了一份来之不易的 “答卷”,新的考验依然在等待着我们。(青海日报)
- [责任编辑:Sophie]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