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合金网讯:2003年以前,天元锰业厂区被称之为不毛之地。
天元锰业自建厂伊始,在治理“三废”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在荒山地带投入巨资削山填沟,建成目前的现代化工业基地。十多年来,投入资金3亿多元进行绿化,在厂区内种植各种树木60多万株,开发种植了1000余亩苹果树和枣树,建起防风林带、景观带、道路绿化带,绿化面积达到2900亩,使昔日的不毛之地生长起了郁郁葱葱的绿树,将厂区建成了绿色环保样板花园厂区,有效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
今后5年,企业还将投入2亿元,将整个厂区建成一个占地3000亩的休闲公园,使之成为绿色环保样板的现代化园区。
“企业不消灭污染,必会被污染消灭。一个不注重生态环保的企业,不可能做大,更不可能做强。”这是天元锰业董事长贾天将在谈及天元锰业的环保话题时说的话。
作为“锰老大”,天元锰业环保问题和节能减排一直摆在核心日程。
清洁生产 构建和谐厂区
前不久,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在北京山水宾馆举行2015年工作会议,其中有一场主题是绿色矿山与和谐矿区建设。2007年时任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首倡“发展绿色矿业”,社会的目光开始从矿业和环境的对立转移到两者的统一上来。同时,越来越多的矿山企业也参与到绿色矿山建设之中。
宁夏天元锰业有限公司坚持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不断拉长产业链条,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1年以来,开展了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完成了电解锰生产废水循环利用项目,实现生产废水循环使用不外排。公司投资13363.03万元,新建了电解金属锰生产废水循环利用项目,争取国家1300万元重金属治理专项资金,用于废水深度处理。该项目已经投入使用,并安装了在线监测设备,生产的废水经过污水处理车间处理后回用于生产车间,循环使用不外排,年节约用水100多万吨。
2、淘汰落后的设备及工艺,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
一是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对现有电解锰生产过程从技术及工艺上攻关,改变以往的工艺参数,重铬酸钾使用量由原来的每条线每天18公斤减少到了6-7公斤,降低消耗,节约生产成本。同时对产生的含铬废水经过单独收集处理、单独压滤,减少废水产生量,节约生产废水处理费用约736万元/年。
二是公司主要使用含锰品位在36—42%的进口碳酸锰矿石,在生产中一次很难完成矿石中锰离子的回收,废渣中还含有10-13%的锰离子,为了解决进口矿一次浸取难及资源浪费问题,通过反复试验已将原来的一次浸取改变为二次浸取,电解锰废渣从原来的4吨减少到了2.5吨,有效的降低废渣的产生量。
三是采用新型环保节能电解槽。电解车间原来使用木质电解槽,设计结构不合理,吨电解锰整流电耗过高、漏电严重。通过实施清洁生产,淘汰了原有的木质电解槽,全部采用RPP节能型电解槽,采用阳极液断流节电、组合式电解槽密封、短极距节电等新技术,实现了节能减排。
四是改变矿石的堆存方式。公司投入1000万元,建设了密封式矿粉储料罐和厂房,有效的降低了粉尘污染,每年可减少粉尘排放量约0.3吨。
五是淘汰落后焙烧设备。原卧式焙烧窑,使用精洗煤为燃料,将二氧化锰还原焙烧后作为生产原料,卧室焙烧工艺落后,劳动强度大,生产运行成本高,采用的燃料不清洁,产生的废气对周围空气污染较为严重。通过实施清洁生产,已经淘汰了所有的卧式焙烧窑,全部更换为立式焙烧窑,生产燃料由原来的精洗煤变为天然气,工作环境得到了改善,减少了粉尘的排放量,降低了劳动强度,节省了人力资源,每年可获得1000万元的经济效益。
六是更换了压滤设备。原来使用的是箱式压滤机,其运行费用高,操作繁重,渣锰含水量较高,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通过清洁生产,改进生产设备,现已全部更换为高压隔膜板框自动压滤机,有效降低了设备运行成本,渣锰含水量降低了3%,减少了锰渣的产生量,每年可节省880万元的成本费用。
从源头抓起 打造清洁锰业典范
传统电解锰产业是典型的高污染、高能耗、高成本、资源型的“三高一资”行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废渣、含锰废水、硫酸雾、粉尘等多种污染物。为了有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公司树立污染治理从源头抓起的清洁生产理念,从清洁的原材料、清洁的生产技术、清洁的设计理念三个环节抓起,使清洁生产越做越深入。
一是抓原料的清洁化,天元在国内率先全部采用进口高品位氧化锰矿进行生产。自2008年起,掌握了氧化锰矿焙烧还原关键生产技术,在国内率先全部采用进口高品位氧化锰矿进行生产,将氧化锰还原率由原来的60%提高到98%,创造了全部使用氧化锰矿的历史。随着对原料的深入认识和市场控制,不断优化锰矿原料组合,现在已经可以采用进口高品位氧化锰矿石和进口高品位碳酸锰矿石混合生产,使吨产品原矿需用量有原来的8-10吨降至现在的3.5吨,按目前年产50万吨金属锰产品规模计算,每年可少排放锰渣275万吨,分别减少锰和氨氮排放量3万吨和1.5万吨。
二是注重生产全过程的清洁生产技术。研发出二段浸出工艺,改变传统工艺始终在同一化合罐浸出,在不同酸度条件下对一次浸出渣进行二次浸出,实现锰矿浸出率达到96%,节约了锰矿资源和原辅材料的消耗;在国内率先开发和应用了RPP节能型电解槽、阳极液断流节电、PE冷却水管防漏电、短极距节电等一系列节电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将单板产量从3.3公斤提高到3.8公斤,吨产品直流电耗从6900度下降到5800度。
三是在工程建设中突出清洁生产深入源头的理念,创新和引领业内设计规范。在制粉过程,按照“料不落地”的设计原则,矿石进厂后直接进入密闭的均化车间,均化、制粉、制液全部在密闭的车间内进行,实现了制粉和制液过程粉尘无排放。电解锰三期项目在电解车间出槽、漂洗等工序,将采用自动化控制技术,在一套设备上实现废水的“三次减量,二次循环”,达到工艺废水全部回用。
加大投入,做好“三废”治理
企业发展,环保先行。天元锰业坚持根据国家环保政策及行业规范要求,制定创建环境友好型企业实施规划及投资规划,以企业为投资主体,累计投入环保资金达18亿元。不但在规模上世界第一,污染治理水平走在了同行业之前列。
废水治理。废水主要产生于电解锰生产过程中,主要有极板冲洗废水、滤布和隔膜布清洗等废水,废水中含有锰等重金属离子。公司先后投资3.6亿元用于废水治理,配套建设了生产废水、生活污水处理车间3个,铺设了各类污水收集管网、回用水管网,将含锰废水、生活污水、初期雨水进行分离。针对不同类型的废水实现了分类收集和分类处理。采用IMF膜法处理工艺,实现废水循环利用不外排。同时安装了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装置,并通过了环保部门的验收,废水处理符合行业环保要求。
废气治理。在生产过程中,对大气的主要影响有粉尘、酸雾以及炉窑尾气等。为了改善作业环境,有效的解决废气污染问题,公司先后投资约1.2亿元,进行技术改造,废气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外排。原料堆场进行了硬化,建设了挡风墙,粉矿大棚储存,料堆加盖篷布,防止扬尘产生;原料破碎系统按照新型干法水泥原料标准,建设了全密闭仓储,配套全自动封闭上料系统和布袋收尘系统,破碎、投料中产生的粉尘经布袋收尘系统收集后回用于生产;在化合工段对化合罐进行密闭改造,安装了酸雾吸收塔,产生的酸雾和有害气体经酸雾吸收塔吸收中和后回收作为化合制液原料;在电解车间安装了强制抽风系统,将电解槽面产生的酸雾抽送至吸收装置进行中和吸收处理,液体回收利用;在制酸尾气排放塔设置酸雾吸收塔,吸收尾气中未转化的二氧化硫以及尾气中的酸雾;冶炼炉一氧化碳尾气送入煤气除尘系统经过除尘后,收集在煤气柜用于余热发电和原料烧结。
废渣治理。公司园区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年产生的废渣约860万吨。公司与相关科研院所联合攻关,在废渣综合利用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实现资源化利用。投资3291万元建设了锰渣堆放场地,建设了防风墙、导流渠和渗滤液收集池,采取了防渗漏、防流失、防扬散措施;废渣进行综合利用,投资15.1亿元建设2条日产4500吨的水泥熟料生产线及配套低温余热发电项目,废渣经处理后用作水泥原料,各类废渣可添加51.69%的比例,年消纳园区各类废渣约500万吨,其中年消纳电解金属锰废渣342万吨,有效解决废渣长期堆放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
不但“三废”全部达标,余热也不放过。
在天元锰业,镍铁矿热炉、石膏制酸、硫酸矿制酸……凡有余热产生的环节,都已配套建设余热发电项目,实现“热不外排”。
据介绍,中国工程院院士段宁曾在参观天元锰业后感慨地说:“无论是所具有的环保意识,还是它的环保水平,天元锰业都是推动中国锰行业环保进步的首选。”
规范运作 亲如一家的天元人
在天元锰业,“相信职工、依靠职工、爱护职工、服务职工”并不是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时喊出来的一句空话,而是承载着天元职工对企业的倾力付出,和企业给员工的真诚回馈。天元锰业让每位员工和家属感受到了付出有回报的温暖,和遇到困难有靠山的安心。
从2013年12月开始,天元锰业各分厂、子公司先后邀请职工家属走进企业,亲身感受职工的工作、生活环境。金属锰一厂的600多位职工家属分批参观公司,从企业发展历程到公司设备改进,从电解锰工艺流程到工作环境改善,最直观的感受让60多岁的杨永成不断感叹:“这企业真的好!看着孩子工作环境安全、吃住有保障,我很放心!”他甚至写了一份发言稿,不仅赞扬了天元锰业的贡献,还为企业提出不少建议,“我和其他家属盼着咱们企业越来越好!”
而面对职工和他们家庭的困难,天元企业更是毫不含糊地伸出援助之手。
2013年,机电工程公司员工曹全德因高烧引发结核性脑膜炎,作为家中顶梁柱的他一时间下肢瘫痪无法行动。而前期看病已花光家中积蓄,还欠下不少钱,继续治疗的花费让这个家再也无力承担。曹全德的病牵动着机电工程公司所有员工的心,虽能力有限,但他们仍自发为其捐款,“大家的帮助一定能给他希望,让他的生命延续。我们745名工友都真诚祝他早日战胜病魔!”公司同事们如是说
2014年年初,公司领导组成慰问组到天元锰业镍铁厂进行职工家访,当慰问组到达海原县海城镇润堡自然村,走近李世贵家中时,土墙围起的院子、破旧的矮房、塑料布蒙起来的窗子让他们着实感到心酸。
李世贵的儿子看到慰问品后,高兴地大喊:“这么多衣服和鞋,我和姐姐都不愁穿了!”家访结束后,慰问组仍放不下李世贵千疮百孔的家:父亲患有哮喘,得用氧气袋辅助呼吸;姐姐患有精神病,被鉴定为一级残疾;一家七口全靠李世贵的工资来维持……商议后,慰问组再次到李世贵家慰问,希望微薄的温暖能给这个贫困家庭一些帮助。……
一批批家属参观、一场场联谊活动、一遍遍职工家访、一次次自发捐款,都是天元锰业对员工最真诚的感恩、最贴心的回馈,正如其管理层认识到的:“大家都是亲如一家的天元人,为了自己也为了企业,我们和睦相处,共谋发展之路,共创百年永续的辉煌。”
职工心中的“天元”梦想
2014年9月,天元锰业公租房分房抽号分配仪式在公司培训中心举行。中宁县纪检委、县财政局、县公证处、县房管所有关领导及工作人员参加了公司公租房分房抽号分配仪式。据悉,天元锰业除了为外地职工提供宿舍,还为职工积极争取公租房,切实解决职工住房问题。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很多职工的住房条件还需要改善,此次公租房抽号分配优先考虑年龄大的职工入住低楼层,之后再安排单职工,共分配房源351套。按照年龄划分,参加分房抽号分配的员工分为40岁以上和40岁以下两个档。40岁以上的员工分一、二层,40岁以下的员工分三、四、五、六层;按照单、双职工划分,双职工家庭先分44.17平方米的户型,分完后剩余的混合在37.86平方米的户型中由单职工分。中宁县纪检委、县财政局、县公证处、县房管所工作人员和参加分房摇号的数百名员工共同见证了整个抽号过程。一次公租房的分配,体现了集团公平公开的办事风格和管理理念。
彩钢厂职工李白盛是中卫人,在他的记忆中,山上除了光秃秃的山脊,零星的野草之外,基本上连个人影都见不到。“当初来面试时,还纳闷这家公司竟然将招聘设在不毛之地。”但当坐上了上山的通勤车,一路的所见所闻让他震撼了:平坦的柏油马路,整齐的厂房,来往不息的车辆……他心里才确定,原来这才是要工作的地方。
今年已是他在天元锰业第三年,李白盛说:“这片荒山在一点点变绿,我亲手参与了这片土地的建设,亲身经历了厂里的改革,见证了一颗锰业之星的冉冉升起。对我而言,需要抓紧学习,跟上企业发展步伐,实现自己的价值。”
热心公益 积极回报社会
“企业发展壮大了,回报社会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正如天元锰业董事长贾天将所写的那样,天元锰业所关注的不仅是企业发展的规模速度和经济效益,更为关注的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提升和企业社会公德良知的养成。
天元锰业注重企业社会价值体现,以自身发展影响和带动地方经济。公司热心支持公益事业、辅助弱势群体,涉及教育、医疗、道路、饮用水等基础设施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百上千个家庭因此受益。
近年来,天元锰业先后以企业名义向社会累计捐款捐物3000多万元。无论是捐资助学,扶贫帮困,都是不遗余力,慷慨解囊。2007年,向中宁县民政局捐款5万元;2008年向四川灾区捐款30多万元,捐物50多万元;2011年起每年给中宁县教育慈善发展基金会捐款100万元……企业的最大社会价值就是回馈社会,共同分享发展成果,获得“共赢”。企业将会把公益事业持久做下去,才能吸取更大的发展动力,赢得更大的生存空间。
2012年4月17日, 1000名来自西海固贫困地区移民走进彩钢生产车间,成为天元锰业的一员。当天,天元锰业被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授予“生态劳务移民就业安置暨扶贫产业示范园”。
据自治区扶贫办主任董玲介绍,生态移民工程是我区从根本上解决中南部地区贫困问题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扶贫产业园、扶贫龙头企业是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平台,是吸纳和转移劳务移民的“主战场”,目前,中宁县扶贫产业园已安置中南部地区1万多人就业,预计到2020年将安排中南部地区扶贫对象6万人就业。
“企业已成为自治区50家龙头企业之一,在职的万名工人年薪平均超过5万元,企业壮大了,就该回报社会。”天元锰业相关负责人介绍,千名移民进入企业后,第一月培训期工资为1200元,第二月上岗后,最低工资3900元。随着企业业务不断扩大,天元锰业还会考虑吸纳更多的移民就业,并呼吁有能力的企业多为移民提供就业机会。(来源: 经济网-中国经济周刊)
- [责任编辑:Mike.zhang]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