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钢铁企业面临的挑战:重组和电商

未来钢铁企业面临的挑战:重组和电商

  • 2015年06月24日 10:13
  • 来源:中国铁合金网

  • 0
  • 关键字:钢铁 重组 电商
[导读]钢铁企业在2000-2010年是史上最辉煌的十年,钢价经历了飞涨,从2000元每吨涨到了6000元每吨,铁矿石主产国澳大利亚的必和必拓、力拓和巴西的淡水河谷也因而在中国身上发了大财。看看过去钢铁企业的财务报表,从每股盈利1元以上到去年的每股亏损几元,变化可谓“惊天动地”。那么,...

钢铁企业在2000-2010年是史上最辉煌的十年,钢价经历了飞涨,从2000元每吨涨到了6000元每吨,铁矿石主产国澳大利亚的必和必拓、力拓和巴西的淡水河谷也因而在中国身上发了大财。看看过去钢铁企业的财务报表,从每股盈利1元以上到去年的每股亏损几元,变化可谓“惊天动地”。那么,是不是钢铁企业从此就一蹶不振了呢?笔者认为,钢铁企业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钢铁企业正站在下一个风口上,这个风口就是重组和电商。

  以史为鉴总结不足

  中国的经济发展史,到目前为止,既有计划经济的成份,也有市场经济的推动。钢铁企业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中国经济发展史中的一个典型。到2012年,钢铁企业的项目都需要国家发改委来批复,这是典型的计划经济特征,在2002-2012年,政府一方面打着预防市场过热,导致产能过剩的旗号,一方面还在加大批复力度,导致钢铁产能(9亿吨)大于实际消费能力(7亿吨),说钢铁产能过剩的原因是由政府过度批复项目导致的并不为过。国家发改委那边在不断地加大力度批复钢铁项目,而工信部这边在加大落后产能的淘汰,部委之间极不协调。

  目前,我国钢铁企业有2450家,几乎每个省都有像样的钢铁企业,这是按地域建设要求批复的,在钢价坚挺的那些年里,中国作为一个全球最大的钢铁消费国,却没有定价权,铁矿石价格从2000年左右的30美元涨到了2010年的170美元,在铁矿石定价模式上,中国从长协矿变成了现货矿,从宝钢作为谈判代表到中钢协出面谈判,均没有成果,屡屡受挫。因为中国的买家太多了,钢铁企业之间在价格谈判上互相拆台是其中的一个根本原因。加上当时的日本从中搅局,价格谈判没有成功的可能。

  在新一届中国政府决定经济放缓后,这一切才得以改变,我们看到,国内钢企不好过,但澳企和巴西的企业也不好过,世界经济秩序完全掌控在中国政府手里。新一届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钢铁企业再次面临重大周期性机会,因为中国要与一带一路沿线60个国家建立合作关系,国际产能合作将是未来数十年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主要形式。但适时总结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仍然是值得的,否则,钢铁企业仍然逃不过周期性兴衰命运。相比过去的房地产辉煌十年带来的钢铁企业的兴盛,这一次从时间上要长得多,笔者预计有50年以上的兴盛时期,这个周期是按照费波纳奇给出的89年的上涨周期测算得到的,中国已经经历了34年的经济上升期,仍然有55年的更为兴盛的经济上升期,而钢铁产业作为经济的基础产业,理应率先反应这一经济周期变化。但这需要认真总结教训,找到应对外部因素变化的有效对策,而这就是重组,通过内部重组,提高中国在铁矿石进口方面的议价能力。

  在上一轮中国经济周期中,到海外进口协议谈判的是国有企业,在海外进行股权收购的也是国有企业,但是,中铝作为其中最大的国有企业,在谈判和股权收购中屡屡受到了挫折。为什么?因为那些资源出口国担心被中国国有企业控制,加上来自美国的从中挑唆,普普通通的股权收购案变成了带有政治意味儿的事件。其中对中国国有企业充满敌意的要数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就是当时与中国最为交好的朝鲜,对中国企业的收购和大量开采,也人为中断。在国外,中国工人经常无故被当地黑社会殴打等问题的报道也很频繁。实践证明,通过股权收购的办法并不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只雇佣中国工人从事矿石开采也不是一个长久之计。兼顾双方利益,消除政治因素,才能使合作更持久。

  重组钢企做强做大

  新一届政府自从进行改革以来,针对央企和地方政府直属企业采取了国企改革的办法,其大体的意图是:将这些不涉及国家机密的企业采取混合所有制的办法,让民间资本充分进入这些企业,并通过资产证券化、员工持股制度等手段实现灵活经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另外,考虑到环保因素,未来的钢铁企业发展必须向兼顾环境友好的发展方式转变。

  上述改革和发展要求决定了,多而散的发展方式已经不适应未来经济发展需要,过度竞争已经损害了所有人的利益,必须得到遏制。

  中国也不可能再次大搞房地产来带动这些企业,实际上,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接近60%,按70%的最终城镇化率计算,按年化1%城镇化率增长计算,仅国内房地产对钢铁的需求驱动,仅剩下了10年时间,对钢铁的需求不再是房地产一个增长极,而更多的是汽车等制造领域。

  考虑环保方面,小企业则面临技术和资金瓶颈,小钢铁不是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

  也就是说,钢铁企业现在面临着多而散生产方式,污染严重,资源浪费严重,生产效率低下,且对外进口原材料没有议价能力的尴尬,同时,还面临在高端应用方面的生产技术不足以及环保投入过低等问题。因而钢铁企业未来应该通过兼并重组来解决多而散的问题,同时应加快转型,提高在汽车等制造应用方面的技术应用水平,加大环保投入力度。

  1981年,美国的钢铁企业大重组,成为美国工业化V3.0的一个里程碑事件,中国现在正处在这样一个时期。

  过去的按地域要求批复钢铁企业项目的做法,已经不适应今后工业发展要求,中国要走工业化的道路,或许必须要先对钢铁企业进行工业化改革。打破地域限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重组整合变得更加迫切。按照中国城市规划中建立15个特大城市圈的设想,钢铁企业正处于这样一个风口上。有人预计,目前涉及钢铁企业的央企重组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当中,预计只留下3-5家央企,包括地方政府和民营企业在内的钢企只保留300家,这意味着从2450家钢企到300家钢企,要减少2150家,重组率达到了87%,接近90%。

  通过阅读上市公司报道可以了解到,抚顺特钢作为80%以上产品为军工需求的特殊钢企业,已经得到了国家的资金支持,预计进行三期技术改造,其中一期工程已经结束,第二期技术改造正在进行,抚顺特钢可能成为保留央企的一个代表类企业。宝钢集团作为特大钢企,目前也正在涉及重组。山东钢铁则正在转型的路上,其收购日照精品钢铁项目的举动,表明山东钢铁已经开始转向以汽车为主的生产和服务上,由于山东钢铁的地理位置特殊,加上山东经济一直位于全国前四强,单独保留的可能性相当大。另外,考虑对接一带一路以及西部大开发,西部的一些钢企可能面临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东部地区以生产汽车用钢以及高端产品为主,西部地区以生产粗钢为主的猜想就油然而生了。

  资本市场上最近多家政府控制的企业的股份减持,说明国企改革正在落实混合所有制,而多家上市公司股票的大宗交易,说明已经有具有远见的民营资本进场吸纳,特别是一些小型的国有企业,明显有新生接盘力量,比如八一钢铁就十分明显。八一钢铁地处新疆,是疆内最大的国有企业,大股东一个月内两次减持,但价格却步步走高,观察盘面也能发现,接盘力量十分强大,抢筹现象十分突出。

  最近,股市现暴跌,其中就有报道称“产业资本大逃亡”,报道称,最近两个月,国有资本减持已经达到了5000亿元,并称国有资本减持是股市暴跌的元凶之一。这些分析,明显缺乏远见,对国企改革没有深入了解,试想一下,目前国有资本市值已经达到了15万亿,5000亿元的减持能算是国有资本大逃亡吗?5000亿元,在最近的沪深两市交易额中,连沪市一天交易额的一半都不到,也仅是国有股市值的3.3%。况且,国有资本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全部抛出,未来无论是央企,还是地方国企,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失去控股地位,国有控股股份不减持,又怎么实现混合所有制?国有股份的抛出,正是民营资本进入的最佳时期,否则,在经历数年后,这些股份的股价将会更高,民营资本从此失去了进入的最佳机会,因为大多数国企股的股价还是相当便宜。2007年中国的GDP只有246619亿人民币,而2014年中国GDP,按世界银行估计是51万亿人民币,中国还正在以每年7%左右的速度增长着,未来股指将会显著高于2007年创下的6124点,而实际上,相当多的国企股的股价均没有达到2007年的水平,未来达到2007年股价的两倍乃至三倍完全是可能的。

  “互联网+钢铁”实现工业化V4.0

  前不久,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加大跨境电商模式的发展,插入电子商务的翅膀以后,钢铁企业面临着“互联网+钢铁”的新的发展模式。而宝钢集团创立的电商销售模式,其销售量已经开始显著增长。随着这一模式越来越得到认可,未来可能有更多的钢企加入到这一电商平台,并将成为钢铁企业互联网发展的一个真实写照,而且中国可能要建立多个这样的电商平台。这一电商平台,意味着互联网已经融入到传统的企业发展模式中了,重组+互联网发展,是未来钢铁企业发展的新的发展模式,也是中国工业V4.0版的最新版本。

  不仅如此,钢铁企业率先实现互联网化,有利于实现“传统产业+互联网”的整体发展模式的推广,因而可以判断,中国工业化V4.0,或许先从钢铁产业这个最基础的产业开始,今后的其它产业均可借鉴这一改革模式。

  总的来看,钢铁企业的重组,顺应了经济发展需要,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而钢铁企业互联网化,则最终让中国实现工业化V4.0。重组后,中国对外进口价格谈判变得统一了,具有了议价能力,同时也减少了资源浪费和污染,提高了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民营资本的加入,改变了国有企业一股独大的弊端,使得经营更加灵活,并可以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

  钢铁企业正站在重组和电商这个风口上,有远见的投资者绝不会放弃这次投资机会,真正称得上千亿市值的应该属于钢铁企业,而不是那些仅凭讲个好故事,取个好名字的上市公司。

 

  • [责任编辑:Yueleilei]

评论内容

请登录后评论!   登录   注册
请先登录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