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大都面临三个困境:产品低端化、产业同构化和市场无序化。产品档次低、缺乏技术含量,因为低端而导致产业的同构化,企业之间没有差异优势,而导致市场竞争的无序化。这三个特征反映了中国企业的一种反技术化、反差异化、反集聚化的普遍趋势,从而使中国企业的发展,面临一种非持续型发展的战略性危机。近些年来的民工荒、国际市场遭遇反倾销、缺乏产业链话语权等等都是这种危机的外在表现。
我把企业转型无厘头地概括为三种类型:第一种叫整容。就是局部调整、优化组合,在原有基础上的优化和改良,实现效益提升。第二种叫变性。就是基因改造,脱胎换骨,从原来业态走出来,跨越到新兴产业,实现产业升级。第三种叫自杀。就是壮士断臂,另起炉灶,大破大立,用休克疗法,在战略方向上实现大转移。这三种转型无所谓对错,关键是要对症下药。从中国大量的以劳动密集、低成本优势的低端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单纯靠“整容”式的转型,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创新、转型和升级,本来就是所有企业的一个常态型命题,但现在从政府到舆论,说得太多,反而成了一种运动。企业家谈转型也有了一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更有为转型而转型的思维。人们常说:二流企业忙执行,一流企业忙转型。但如果没有清晰的目标愿景,没有明确的战略定位,任何转型升级,都会迷失方向。目前很多企业在转型过程中的最大风险,一是盲目多元化,以为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多做几个产业就是代表升级了。二是轻易去核化,本来在某个行业有了一定积累,坚持下去会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但假了转型之名,放弃了根本,涉足了其他,看似规模扩大了,却自废了武功。
很多企业最喜欢问的问题是:我们将来应该投资哪个产业比较好?哪些产业适合我们去做?我无法直接给出答案,但我可以提醒大家的是,企业转型升级,选择新的产业,要考虑的因素和原则应该想清楚。其一,基础稳:在当前市场上,比对手做得更好的是什么。其二,进得去:为在新市场取得成功,必须具备什么优势。其三,站得住:进入新业务能否迅速超越其中现有竞争者。其四,能取胜:在新业务领域公司是否有可能成为优胜者。其五,无冲突:新业务是否会破坏公司现有整体战略优势。有发展:多元化是否能为公司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
对待创新转型,最根本之道,还是从机会导向转向能力导向,戒除投机短线的浮躁心态,踏实以培养核心能力为基础,练好内功。任何企业都不是决胜在起点,但一定是决胜在转折。
- [责任编辑:liujianwei]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