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在北京举行的第九届中国国际钢铁大会上,宝钢集团总经理陈德荣表示,“去产能”过程中应加快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陈德荣建议,应将推进钢铁企业兼并重组与推进国有钢企的混合所有制结合起来,并允许和鼓励外资参与中国钢铁产业的兼并重组。“缺乏政府的特殊保护,国有钢铁企业原有优势将荡然无存,从2015年行业盈利排行榜可以看出,国有钢铁资本从充分竞争性行业逐步退出已是一种必然趋势。”陈德荣预计,中国钢铁行业的国有资本比重将进一步下降,与此同时,中国钢铁业将出现像安赛乐米塔尔这样亿吨级规模的航母型企业。
去年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进一步下滑。粗钢产量排名前十的企业合计产量占全国比重为34.2%,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粗钢实际产能超过12.5亿吨,去年产量8.04亿吨,产能利用率不足64%,属于“严重过剩”范畴。由此带来行业的亏损额则不断刷新。钢铁企业去年每月亏损额在100亿元以上,主营业务全年累计亏损超过1000亿元,同比增亏24倍。“中国钢铁新一轮兼并重组的时间窗口已经打开,在行业陷于最困难的时候,兼并重组的阻力会更小。”陈德荣称,即将展开的新一轮重组是市场化的减量重组,通过重组出清“僵尸企业”,在规模上实现“1+1<2”,但在竞争力上“1+1>2”。
中国正在大力推进钢铁产能压减工作,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压减钢铁产能1亿-1.5亿吨。与此同时,随着“小阳春”行情到来,部分停产产能复产,中国粗钢日均产量连创新高,4月日均产出为231.4万吨,刷新了2014年6月创下的峰值记录。
鞍钢集团董事长唐复平亦赞同上述观点。他警示,若“去产能”后产业集中度仍然低下,即使“去产能”的效果阶段性显现,一旦行业复苏,产能仍然会迅速大规模无控制释放,新一轮的产能竞争又将重新开始,产能过剩可能还会再次凸显。
这家东北最大国有钢企的新任掌门人认为,先期停产、破产的竞争力差,应属淘汰的落后产能,原则上不应再实施破产重组,在剥离相关“负担”后再重启,会加剧行业的过剩状态和竞争格局。
“要关注应淘汰的钢铁企业以各种形式重新启动的可能性,杜绝这类企业死灰复燃。”唐复平称。作为国内钢企龙头,宝钢曾多次传出与武钢兼并重组的“绯闻”,不过双方均予以否认。
陈德荣称在此次会议上表示,宝钢在制定未来发展规划时,已将发挥品牌、资金、设备、技术、人才等优势,通过与行业其他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作为宝钢“一个可行的选择”。
他还表示,“具体(并购)项目正在研究中”,并将向新日铁住金、JFE等日本先进企业学习兼并重组的经验。
2007-2011年间,中国钢铁业曾掀起“兼并重组潮”。宝钢重组八钢、韶钢,武钢重组昆钢、柳钢,首钢重组水钢、长钢、通钢,鞍山钢铁集团与攀钢重组等;同时,区域内钢铁集团密集涌现,山东钢铁集团、河钢集团、渤海钢铁集团先后成立。到2011年,中国CR10钢铁产业集中度一度高达49.1%。
然而,兼并重组的结果多表现为“大而不强”,甚至成为包袱,“分家”现象屡有发生。宝钢旗下的八一钢铁、韶钢松山去年均亏损超过20亿元,拖累宝钢业绩。面对亏损额占据总亏损额三成以上的攀钢,鞍钢集团亦被指“已有意将其甩开”。
4月下旬,合并不足六年的渤钢正式“一拆为五”,宣告上一轮兼并重组运动的全面破产。失败案例尚在眼前,并未削弱中国钢铁业掌舵者们对行业兼并重组重要性的认知。
“产能过剩就是竞争无序,要解决这个问题,企业就必须兼并重组。”武钢集团董事长马国强在今年“两会”期间称,只有企业兼并以后,才能在一个新的企业集团下面来统筹考虑区域的布局、产量的布置和安排。
他还提醒,“兼并”仅仅是手段,根本目的是“重组”,即涉事企业需要从“物理反应”到“化学反应”,实现深度融合和真正的协调增益发展。
有新闻报告显示,中国将考虑通过兼并重组形成1-2家超亿吨粗钢产量企业,3-5家5000万吨级以上企业,6-8家3000万吨级以上企业。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则在电话中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目前还没有具体统一的提法,一切取决于市场。”
- [责任编辑:zhang yuan]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