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背景下的榆林发展

“双碳”背景下的榆林发展

  • 2021年05月28日 16:25
  • 来源:中国铁合金网

  • 0
  • 关键字:“双碳”,榆林
[导读]及时调整“转化”执念,加大对煤炭等传统能源开发和销售的力度,“肥水快流”。

中国铁合金网讯:近些年来,榆林发展速度和成就有目共睹,不仅无可争辩地成为支撑陕西发展的“第二极”,而且经济总量跃居呼包鄂榆城市群首位、西部第7位,成为带动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其他地方一样,榆林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经历和克服了源自大环境、小气候的各种困难和风险,可以说一路披荆斩棘,出奇制胜。但发展之路永远不会平坦,应对挑战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如果说榆林以往发展遇到的困难都是暂时的、局部的,那么在目前“双碳”背景下,榆林发展遇到的困难就是长期的、全局的。“双碳”对于榆林这个碳密集经济体来说,应对不好可能就是个大挑战,应对得好可能就是前所未有的大机遇。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对中国碳达峰和碳中和作出了郑重承诺,并明确了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即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突出强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要求“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目前,国家层面的“双碳”行动方案已在制定之中,各地也在积极探索制定落实措施,化石能源消费的指标化管理已成定局。

面对这一既定的宏观政策情境,榆林作为全国数一数二的产煤大市和国家级能源化工重镇,必须在发展战略方面作出相应调整,因应形势,趋利避害,把这种长期性、全局性的挑战转化为推动长期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本文无意于对“双碳”政策作什么理论探讨,也无意于对榆林经济社会发展作面面俱到的分析判断,而只想就能源化工领域应对“双碳”约束提出三点政策建议,希望对决策者和实际工作者有所启发。

01

及时调整“转化”执念,加大对煤炭等传统能源开发和销售的力度,“肥水快流”。

本世纪初以来,省市各级都从促进榆林永续发展的愿望出发,控制煤炭等传统能源资源的开发强度,强调资源就地转化利用,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无论是早些时候强调的“三个转化”,还是现在所谓的“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其基本思路都是一脉相承的,就是强调在扩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产能的同时,推动深度转化利用,增强资源开发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为落实转化政策,省市甚至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对投资项目中煤炭外输和就地转化比例都作了明确规定,并要求开发项目和转化项目同时规划建设,否则就不予批准。应该说,从当时的时代背景看,“转化”政策的初衷是好的,实际效果也非常正面。在这一政策思路的指导下,榆林在经济获得高速成长的同时,真正开启了现代工业化进程。榆林成了世界很多能源化工先进技术首套示范应用项目的建设地,能源化工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发展,经济形态总体上跨进了先进工业化地区行列。即便如此,如放在目前的“双碳”背景下来考量,这种政策还是需要重新审视的。我们不能无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尽管短期内因供需关系的变化,煤炭等化石能源价格不降反升,但从长期来看,它们是一定会贬值的。在这种情况下,对榆林来说,就需要抓住煤炭等传统化石能源价格短期内依然高位运行的机会,放开“转化”执念,加大开发力度,敞开销售,“肥水快流”,在有限的时间窗口内,赶在“被替代”之前,最大限度实现“高碳”能源价值,将资源优势转化为推动长远发展的资本优势。当然调整“转化”思路并不是否定或放弃转化,而是更好地把握“度”,强化市场导向,软化政策导向,不再人为设置转化比例。我相信,即便如此,技术含量高、高附加值的转化项目依然会陆续投资建设。因为榆林的很多优势其他地区无法复制,对此,我们应该有足够的信心。

02

及时调整“产业链”执念,以技术创新水平论英雄,强化低碳发展。

长期以来,我们总是把产业链长短和附加值高低理所当然地联系在一起,认为产业链越长,附加值就越高。从表象看,很多时候也的确如此。但必须承认,这也仅仅是表象,真正决定附加值高低的是技术含量,而不是产业链长短。正因如此,工业体系健全的国家未必就是富国,北欧等小国只生产那么几样拿手产品也照样是富国。尤其是在现代产业分工细化和全球化的情景下,我们只需要做好最擅长的事就可以了,没必要样样精通。在目前“双碳”背景下,我们更需要及时调整“产业链”执念,产业链和附加值未必是正相关关系,和碳排放倒基本是正相关关系。为此,我们真正需要坚持的应该是尽可能提高技术水平,缩短产业链,实现低碳发展。实现低碳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技术创新。要对煤炭等传统高碳能源开发实施低碳化技术改造,制定积极有效的政策激励措施,充分应用智能化、绿色化先进开发技术,降低开发过程的能源成本和排放水平,提高开发效率。这里,我特别想强调一个事实,那就是不论怎么调整发展战略,煤炭等传统化石能源依然是榆林发展的基石。我们现在说的碳中和不是“零排放”、“不排放”,而是“净零排放”,也就是排放和中和同时发生,抵消结果为零而已,煤炭等化石能源也只是贬值,不是完全不用,一文不值。对于我们已有的和即将建设的化工产业而言,煤炭等化石能源将一直作为原料使用。能源产业延长产业链的基本方向是向电和氢等二次能源以及化工转化。受“双碳”约束,煤电将逐步退出电力供应,氢能发展前景广阔,因此,初级能源向二次能源转化的重点应以发展氢产业为主。能源向化工延伸方面,我们重点应以技术水平高低为选择标准,而不必执迷于“从一块煤到一块布”的观念,这种产业链再长,终端产品也就一块布而已。化工发展的重点应该还是各类高科技聚合材料和原料产业,至于产业链长短则应根据比较优势和包括碳排放在内的综合成本确定,宜长则长,宜短则短。

03

及时调整“轻重”执念,全力推动新能源开发建设,再造自我。

榆林是幸运的,不仅传统化石能源富集,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在陕西也首屈一指。应该说,近年榆林可再生能源开发建设步伐也不算慢,投产规模也不算小,但受发展观念和政策制约等影响,与实际开发潜力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不管愿意承认与否,工作中重传统能源开发、轻可再生能源开发的问题确实存在。一些县区规划建设的光伏产业园多年晒太阳,没有什么明显进展。这一方面可能是受光伏上网电价急剧平价化影响,企业投资积极性受挫,另一方面应该与并网难和建设环境保障工作不到位有关。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发展慢是事实。榆林应该清楚地意识到,因煤电逐步退出而腾出的电力供应市场空间是要靠竞争占取的,谁干得快谁就占得多,成为后煤电时代的主角。而且,随着碳约束的强化,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建设的能源成本也会日益受到重视。为此,榆林应该从发展战略上将新能源摆在与传统能源化工同等重要的位置,抢占先机,加大力度,能快则快,全力推进。具体工作上,一是加快新能源电力建设和外送通道建设,配套建设抽水蓄能等储能设施,尽最大限度将全市即将退出的煤电市场份额补回来;二是加快基于光伏、风电等的电解氢能产业发展,克服间歇缺陷和外送困难,构建有利于新能源平稳发展的产业体系。

本文作者:王嘉,转自:掌上陕北

  • [责任编辑:kangmingfei]

评论内容

请登录后评论!   登录   注册
请先登录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