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昆明市人民政府发布《昆明市“十四五”工业高质量发展规划》。《规划》不仅回顾了“十三五”期间昆明市工业行业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而且还对“十四五”期间工业行业的发展方向做了明确的指示,其中还涉及冶金产业。
“十四五”发展目标
2025目标
规模结构目标:到2025年,全市工业规模显著提升,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30.0%,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升到40.0%。
质量效益目标:到2025年,细分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占比力争超过35.0%,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00万元/人。
创新能力目标: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力争达到1.15%;培育若干走在全国前列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绿色集约目标:到2025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在2020年的基础上下降15.0%以上,工业进一步向园区集聚发展。
融合发展目标:到2025年,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水平居西部地区前列,培育5个技术水平国内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2035年远景目标
形成一批全国一流的产业地标,建设成为双循环新格局下立足西南、辐射南亚东南亚的现代工业核心区和区域性国际产业高地。
构建现代工业体系
立足昆明产业基础,发展壮大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重塑化工、冶金等传统产业新优势,构建新兴产业、传统产业迭代升级的现代工业体系。
在重塑传统产业新优势过程中,推动化工、冶金、非烟轻工、烟草及配套产业四个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推进“互联网+”、“大数据+”、“机器人+”、“标准化+”在传统优势产业领域融合应用,持续巩固传统产业的优势和市场份额,加快传统优势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的中高端转型迈进。
冶金
1
思路目标
深入挖掘和对接交通、房地产、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对冶金产品的需求,有效利用现有冶金资源和产能,提高冶金产品质量和高端产品供给能力,提升冶金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力争到2025年,冶金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600亿元。
2
重点方向
黑色金属产品。做优不锈钢及其制品、矿用支护钢、轻轨、彩涂钢板、中厚板等钢材产品,鼓励研发高强度结构钢、高档工模具钢、高温高压锅炉钢、特种耐蚀钢等钢铁新品种,提高高端钢材产品占比,支撑本地新兴产业需求。
3
重点举措
实施高端产品培育计划。发挥在全省范围内人才、技术、资金、市场等要素相对密集优势,立足本市市场,依托省内市场,开拓省外及南亚东南亚周边市场,深入挖掘和对接交通、房地产、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对冶金产品的需求,研发生产一批适销对路的冶金中高端产品,加快推动冶金产品升级换代。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严格执行环保、能耗、质量、安全、技术等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以武钢昆钢搬迁、中铜搬迁、滇金公司搬迁为契机,推动冶金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绿色技改和循环化发展。进一步强化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推进冶金企业实施绿色改造、资源循环利用示范、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加快构建高效节能低碳循环的绿色冶金制造体系。
优化工业空间布局
围绕以工业和信息化为主的开发区、产业园区(以下简称为“园区”)加快完善全市工业产业空间布局,聚焦重点领域和环节,充分挖掘、发挥各个园区资源优势和特色。
1
坚持功能导向,统筹三区工业发展
依托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西山区、呈贡区等城市功能核心区,推动工业向智能化、高端化、服务化、轻型化转型。
依托安宁市、晋宁区、富民县、宜良县、嵩明县、石林县等城市功能拓展区,加快化工、冶金、非烟轻工、烟草及配套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依托东川区、禄劝县、寻甸县等城市生态涵养区产业载体,构建以绿色食品加工、循环经济、绿色能源等为主体的生态友好型工业体系。
2
强化“两核一极多点”格局
聚焦新兴产业,强化科技创新、人才汇聚功能,打造工业科技创新驱动核,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聚焦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主要方向,打造云南省智能制造创新示范区。
用好滇中新区政策高地优势,着力建设支撑昆明工业高质量跨越发展的增长极。其中安宁产业园区(安宁片区、晋宁片区、海口片区)以化工产业为主导,加快发展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冶金等产业。
服务全市现代工业体系,挖掘省级工业园区空间承载潜力,进一步明确并强化各个省级园区产业方向。其中,东川产业园区以新材料为主导产业,培育冶金和非烟轻工等辅助产业。
3
培育一批特色产业集群
围绕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全产业链深化区域分工、强化区域合作、整合发展空间、优化产业布局,引导产业向集群化方向发展,形成园区之间、片区之间特色化、协同化发展格局。
针对冶金产业集群,严格控制新增产能,鼓励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围绕开采、冶炼压延、深度加工等产业链环节,依托宜良产业园区(宜良片区)、安宁产业园区(安宁片区)、呈贡产业园区等推进冶金产业链延伸。
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发挥区域要素资源优势,深入推进产业基础再造、产业链现代化、创新主体升级、生产范式转型、产业载体提升、区域开放合作等重点工程,推动全市工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产业基础再造工程
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企业牵头,联合科研院所组建产学研合作联合体,开展共性关键技术与工艺、关键零部件、系统集成等方面协同攻关。建立科技创新奖励和风险补偿机制,完善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政策,支持工业强基成果示范应用和推广。
加快完善创新服务体系。以传统产业转型和新兴产业培育的共性技术需求为导向,支持医药、化工、冶金、装备等龙头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产业链现代化工程
加快产业链补链强链。支持工业企业、高校院所和专业服务机构等多方相互配套协作、上下游资源共享,通过产业配套、研发配套延伸壮大产业链。坚持产业集群化发展,制定鼓励园区产业发展布局导则,创建成为省级、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给予奖励。
创新主体升级工程
壮大创新主体倍增发展。加快工业项目投产纳规,推动规下工业企业“小升规”,稳住存量规上工业企业“防退规”。通过“五个一批”全力培育市场主体,增强转型发展后劲。
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实施“十百千”行动,支持领军型工业企业抢占技术制高点、增强产业话语权、提高资源整合能力,力争培育十家百亿级标杆企业,引领和带动产业集群发展。
开展质量品牌建设行动。鼓励企业加快建立以质量为基础的品牌发展战略,实施工业质量品牌行动计划。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实施质量攻关工程,加快高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支持工业企业参与国际、国家行业标准的制定修订,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主导制定修订国际、国家行业标准。
生产方式转型工程
支持智能制造赋能升级。加快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推动传统生产线智能化改造升级,建设智能制造产业示范园区和基地。大力推进工业互联网“入车间、联设备”,加快“机器换人、设备换芯”进程,推动冶金、化工等重点行业开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支持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关键工序智能化改造、生产过程和管理手段智能化控制、创新产品智能化升级等。
引导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积极推进落后产能淘汰退出,化解过剩产能,加强工业高能耗行业的节能审查、工业领域监测和节能监察。依法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推动企业清洁生产改造。鼓励和支持传统优势产业的产能在符合行业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和产业政策等要求的基础上,实施一批节能降耗、治污减排、提升工艺技术装备水平等方面的技术改造项目。持续推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支持建设一批省级以上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和省级绿色低碳产业园区,培育创建一批综合利用行业规范企业、云南省清洁生产合格企业,国家级和省级能效“领跑者”企业。推动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培育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示范工程,不断提升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水平。
- [责任编辑:kangmingfei]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