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合金网:冬日的海风中,总投资超过1200亿元的烟台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工地上依然热火朝天。工程机械的忙碌作业中,部分重点设施已经完成安装,这一山东石化产业“航母”雏形渐显。
重点项目加速建设、“四新”经济全面布局、智能化数字化改造提档升级,绿色低碳发展阔步前行……作为北方经济大省的山东,正以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总抓手,努力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中履行好“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责任、多做贡献。
开创新动能集群发展新局面
“‘再造一个济钢’已经实现,我们未来的发展上限还会更高。”回顾转型之路、展望未来发展,济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薄涛底气十足。
2017年,济钢集团成为我国首家全面关停钢铁主业的千万吨级城市钢企,年产值从300余亿元断崖式下滑到只有60余亿元。通过大力发展数字信息、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为龙头的三大产业体系,企业成功实现转型。2022年,集团预计营业收入466亿元,远超钢铁主业停产前的水平。
济钢的转型,是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新旧动能转换的缩影。近年来,山东坚持“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扎实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十强产业”,是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的主战场。通过延链、补链、强链,山东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新经济串“珠”成“链”,实现集群式发展。
在曾经的老工业基地淄博市,新材料、智能装备、新医药、电子信息新“四强”产业,取代了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成为地方经济增长的引擎。
“我们出清了钢铁、电解铝产能,着力培育氢能及燃料电池、微机电系统、物联网等20条重点产业链。”淄博市委常委、副市长宋振波说,新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地方经济新的增长极。
山东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前11个月,山东高技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14.5%。“四新”经济投资同比增长13.5%、增速高于全部投资7.1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比重54.2%、同比提高3.4个百分点。
打造传统产业升级新“引擎”
单管8小时作业提升到7管24小时作业,每个灌口充装时间由40分钟缩减至25分钟——在山东鲁泰化学有限公司,基于视觉定位先进算法的智能化液碱充装系统,让生产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围绕传统产业的升级发展,山东持续推进“万项技改、万企转型”,每年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工业技改项目1万个,近年来相关项目累计已超过5万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技术改造覆盖面超过70%。
技术改造推动企业脱胎换骨,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在位于德州市宁津县的山东迈宝赫健身器材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生产管理屏幕上醒目显示着产品名称、生产流程、设备运行情况、能耗等数据。“通过全流程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工作效率提升了30%。”公司总经理张顺勇说。
当前,山东半岛国家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区建设正在紧锣密鼓推进,海尔卡奥斯、浪潮云洲等工业互联网平台正与龙头企业共建行业子平台,分行业重点打造100个典型应用场景,以数字化、智能化赋能传统产业。
浪潮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庞松涛介绍说,浪潮云洲将以新型工业基础设施为推力,以生产智能化为抓手,以产业链供应链协同为拉力,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当好绿色低碳发展先锋
冬日的麦田里,橙色的采油机上下“点头”,不远处的注汽站里,二氧化碳被源源不断泵入地下,将石油从岩层中挤出——齐鲁石化-胜利油田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示范工程,每年可封存二氧化碳约100万吨。
“我们的目标是到2025年形成300万吨/年的二氧化碳注入能力。”胜利油田注汽技术服务中心二氧化碳项目部经理屈龙涛说。
作为我国能耗第一大省,山东正围绕“双碳”目标,大力通过能源结构转型和绿色低碳技术的应用,加快绿色低碳转型。
根据国务院相关部署,山东省委、省政府2022年12月出台《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推出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快煤电机组更新改造、建立绿色低碳标准化创新发展机制、开展近零碳试点创建等一批措施,着力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将降碳减污落实到生产各个环节,已成为许多企业的自觉行动。在大型水泥企业山东东华科技有限公司,工业5G、标识解析等技术和传感器应用于电、热、原料、废弃物等数据的采集,实现对碳资产的数字管理。
“项目全部建成后,每年可节约200万元的碳履约成本,年节电4000万千瓦时、节约标煤1.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9万吨。”企业相关负责人说。
与此同时,山东大力发展新能源,降低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数据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山东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达到37.7%,同比提高4.8个百分点,光伏、生物质发电装机稳居全国领先位置。
来源:新华网
- [责任编辑:Alakay]
评论内容